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文化 > 花卉美学 >

牡丹风情

来源:那花园
】 2012-06-14 20:44
[摘要]中国十大香花传统名花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将其视为吉祥物。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介绍。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勇敢、质朴的民族,爱好和平、幸福的生活,追求美好事物。

  传统名花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将其视为吉祥物。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一位旅美华侨在参观了盐城枯枝牡丹后激动地说:“中国是我的根,牡丹是我心中的花。”

  牡丹作为药用植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年历史了,而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至少也在一千四百年以上,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人们与牡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现象——牡丹文化。它包含着独具中国特色和东方民族艺术风格的牡丹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种牡丹、赏牡丹、爱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唱牡丹,另外还有宴花、雕花、结花、拜花,形成不同

  牡丹文化习俗。其主要有: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种牡丹、绣牡丹之俗,云南大理白族“赶山”观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画牡丹,北方满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阳的插花俗,甘肃省临夏回族的“花儿”唱牡丹,陇西浪山观牡丹(朝山会)、牡丹命名、街头卖花俗,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以及洛阳、菏泽、北京、太原、彭县、上海、杭州、铜陵的牡丹花会和牡丹笔会。

  洛阳人爱牡丹,从古到今都如此。早在《隋志·素问篇》中就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以记载隋朝洛阳人赏华场面。北宋中期,洛阳人植牡丹、赏牡丹已达到了空前。司马光曾用诗将洛阳繁荣景象加以描写:“洛阳春日取繁荣,红绿丛中下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风俗记》中作了更为详尽的叙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竟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 ,笙歌之声相闻。”鄞江周氏的《洛阳牡丹记》中也有记载:“姚黄……故洛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贵重如此。”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中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是对当时人们酷爱牡丹的真实写照。  如今,牡丹被定为洛阳市花,大街小巷、机关、学校、公园、厂矿、寺院以及郊县四乡,皆植牡丹,花开时节,登上飞机,从天上俯瞰,全城真可谓花的海洋了。 花会期间城中张灯结彩,沿街门面,粉饰一新,城中的男女老少也都穿上的最新的衣裳,尤其是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如同过年。

  洛阳人不仅爱花、种花,还十分好客。每年花会中外宾客(国内包括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港、澳等地来客,国外包括:美、日、俄、泰、法、英、德、意、印、芬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00多万人次。

  洛阳牡丹花会的观赏项目和活动项目之多,使游人在对牡丹一饱眼福之余,还可尽情地欣赏夜晚的灯展,白天的庙会及灿烂的牡丹文化——牡丹笔会、牡丹音乐晚会、牡丹诗词碑文、牡丹插花、牡丹盆景艺术展等等。洛阳人爱牡丹如痴。从而,出现了许多植牡丹能手,画牡丹的画家,写牡丹的科普作家,插牡丹的高手,培育盆景牡丹的盆景家,以及拍牡丹的摄影家等等,来到洛阳,会使您感到牡丹与牡丹文化的无限魅力……

  菏泽人爱牡丹不亚于洛阳人,牡丹在这里的历史不算太长,初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菏泽县志》记载:“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先前菏泽这里的牡丹是以药用为主,后来,这里的牡丹得到了发展,并培育出许多观赏型品种,于是花农(药农)就担着挑子,走四乡叫卖,后又扩大到许多省。当时,这里的花农为保留中国的许多传统品种(包括洛阳品种)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菏泽人也善种牡丹,农家村前院后尽植,少者几亩,多者百亩,花开时,一望无际如丹海、香洲,使观者惊讶之余而欣喜若狂。这里的老幼男女尽是嫁接牡丹的能手,可以迅速地将新奇品种加以繁育,提高数量,扩大栽培面种。有每一日嫁接牡丹百支的,有每日嫁接牡丹千支的,而且成活率很高。二三年即可销售。

  菏泽人也爱写牡丹、画牡丹、摄牡丹,他们将最美的一瞬间记录焉。这里人茶余饭后讲到最多的是牡丹:牡丹故事、牡丹品种、牡丹栽培管理、牡丹销售及国内外市场行情等等,牡丹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了。

  彭县,古称“天彭”,栽种牡丹的历史较悠久,始于唐宋,盛于南宋。陆游《天彭牡丹谱》中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又据《古今杂记》记载:“后蜀皇帝孟昶的后妃们,酷爱牡丹,将彭县定为‘辅郡’。”可见,彭县人栽牡丹观牡丹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这里有“花州之美称,丹景山下有“花村”。村中家家户户皆植牡丹。“栽、接、剔、治,各有其法”,培育出许多当时洛阳所没有的品种,计40余个。陆游《天彭牡丹谱》中栽:天彭号称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遗风。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帘幕,车马歌相属。当时,天彭的牡丹已名闻蜀中。成都的许多权贵们为尽情地饱览天彭牡丹的芳姿,故派人骑着快马赶到天彭带露采摘,速送成都,供其观赏。“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日希,其大径尺,夜宴西楼下,烛焰与花相映,影摇酒中,繁丽动人。”

  彭县已将牡丹定为“县花”,于1986年举办首届牡丹花会,此地赏牡丹主要有两处,人们先在早开的“天彭牡丹园”内欣赏,待此处牡丹将败花时,丹景山中的牡丹又已盛开,此处牡丹为该县最大的牡丹观赏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成千上万,人流充塞山道,他们如醉如痴,许多干脆住在山上,饱览个够。

  铜陵、宁国人尤好牡丹,以产药用牡丹为主。栽培历史大约始于明永乐年间。《铜陵县志》有“仙牡丹”记载:“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高尺余,花开二三枝,素艳绝丽。”同治年间修订的《宁国县志》中记载:“牡丹50余种,见花谱宁国所产甚多。旧府志以黄白为贵,近白甚多,以正赤为最佳。”

  如今铜陵、宁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1988年铜陵市人民将牡丹定为市花,并连续举办了三届牡丹花会,其盛况不言而喻,宁国属丘岭山区,山间农户多植牡丹,(重瓣牡丹),或种路边,或种于河旁,或种于菜地篱笆下,或种于山间新开的土地上,并喜欢将牡丹采下插在瓶中观赏。姑娘喜欢将牡丹插在头上。

  凡是到过甘肃的人,都会被那里乡村农家院落、高大的紫斑牡丹所吸引。

  清末编篡的《甘肃新通志》曾载: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俱备”。现原甘肃牡丹以陇西、临夏、临洮等地方最盛。牡丹在这里被视为“富贵、吉祥”之物,含有“兴隆、发家”之意,故千余年来备受珍爱。据考,这一带的牡丹作为药用至少始于东汉。而作为观赏栽培也至少始于金朝,从当地出土的金大定15年进义校尉吉王墓内,就已有许多精湛的牡丹砖雕图案,可见800年前牡丹已与人们的生活习习相关了。

  如今当地人爱多植牡丹,少者一二株,多者百余株,株型特大。有诗云:“牡丹大如树,隔墙可见花。”另外花量大,花多者达百朵,可谓“满树皆花”。

  每年花开时节,花友亲朋乡亲邻里,以观赏牡丹为好。相互走访,争相观看,凡谁家有花大者,花特多者,花奇妙者,必被村里的人们所尊敬,所赞扬。入秋,定有许多人登门索要牡丹小苗,或花籽,真可谓“盈门”。

  这里的人们纯朴而好客,凡来有院观花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必让座、上茶、递烟,若远道之客,必留你吃顿家常便饭,饭时,必有酒相敬。

  此地人观花十分讲究,一观其花大,花越大者越佳。二观其色,色纯正者、艳丽者、少而奇者为佳。三闻其香,香味浓冽而纯者为上。

  在陇西,还有给牡丹新品种“定名”的习俗,每当花开时节,此地“老花友”荟萃,走村串巷,四处游览。若谁家出了花色奇特的新品种,都要邀请这些“老花友”和当地骚人墨客到家,在花前设置茶桌,谁众客品茗赏花,酝酿花名。这些“老花友”、骚人墨客不仅欣然而至,而且备感荣幸,往往倾尽全力,搜肠刮肚,期待自己语出惊人,得到众人认可。

  据说:给牡丹起名,十分讲究。一习雷同,二忌平庸,三忌“雅过了头”。要依牡丹的色、型、韵、味而定,既不俗气,又不诗情太重,如粉红而带红晕的曰:“桃花晚照”,重瓣而起楼的曰:“高峰楼台”等等。

  此外,临夏的“牡丹花儿”、牡丹砖雕也驰名甘肃。

  江浙一带的人们也十分喜欢牡丹,每年春游之季,观赏牡丹便是其中一个内容。

  上海龙华寺栽种的大牡丹始于清代,建国后在上海市植物园辟牡丹园,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观赏牡丹的去处。花开时节,在此常举办“牡丹书画会”、“牡丹诗会”等等。

  杭州人春游西湖时,必定要去西湖花港公园的牡丹亭去观赏牡丹,此园为江南牡丹专类园中设计最佳者,一亭、一石、一花、一草都配置得恰到好处,更突出牡丹花的姿艳容丽,增添欣赏牡丹的画意佳趣。故来此写生作画的人尤多。

  江苏盐城市便仓镇“枯枝牡丹园”名闻四方,每当谷雨过后,园内牡丹开放,四乡乡亲纷纷前来观花,小镇盛况空前,游客如云,大有“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景象。千里迢迢专程来赏花的游客,有赏花寻根者,有赏花缅怀卞氏先人英德者,更有寻奇探趣者。

  江西景德镇人栽种牡丹,据说始于明清,现在以盆栽牡丹为主,春季在各公园展出。牡丹在瓷都人们的心目中居有很崇高的位置,他们对牡丹的理解远远超出了“季节”的限制。明清时,景德镇瓷器闻名天下,无论是进贡朝廷的御器,还是民用的日常用品,多以牡丹绘其上,以示富贵、吉祥。宫宦百姓皆爱,将绘有雍容牡丹的花瓶、花盘、花缸,置于室内、案头、几上,即可不分春夏秋冬,欣赏被世人称颂的“国色天香”。

  北京人非常喜欢牡丹。其种牡丹、观牡丹的历史始于明朝,清朝末年达到了高潮,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仁寿殿建“国花台”(牡丹台)以示国花牡丹之尊贵,有“清末牡丹冠京华”之说。

  现在北京故宫御花园中仍保留着许多花台,其组景有牡丹与剑石、竹相配,有的牡丹衬以山石和爬墙虎,其意境之深远,令人品味无穷。

  北京人夏季讲究三物,即“天棚、鱼缸、石榴,”而冬季则为“玉堂春、富贵花(牡丹)”。冬季采用熏花技术将牡丹花摧开,用于观赏,而大规模地观看,还是在春季。

  北京人虽没有举办大型的牡丹花会,可在夏初春末,人们却陶醉在牡丹的花海之中,那故宫中的卸花园,天坛的南北廓,颐和园仁寿殿园花台,中山公园、景山公园、崇郊寺、植物园牡丹园以及钓鱼台、中南海等处的牡丹千姿百态、色彩艳丽、竞相开放,吸引着中外宾客,每日游客如流,成千上万。真可借古人赞美洛阳长安牡丹的诗句来咏之:“……花开时节动京城”。

  西藏人称牡丹为“边也梅朵”,意为吉祥如意。如此可见西藏人民喜爱牡丹的心情。在拉萨的罗布林卡(人民公园)、宾馆、医院内均栽有牡丹。其实,西藏的林芝、米兰等地的山中,早就生长着一种金黄色的大花野生黄牡丹。当地人将其从山上挖回来栽培,成为一种观赏型牡丹。在众多的藏族建筑上都有牡丹花的图案,尤其是各寺院中那牡丹壁画,其造型生动,色彩逼真,绘制精美,堪称藏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