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栽培 > 花卉诊所 >

棕榈干腐病防治

来源:未知
】 2012-01-27 00:00
[摘要]WWW.zhiwuw.com 棕榈科(Palmae或Arecaceae)属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 棕榈干腐病又名枯萎
WWW.zhiwuw.com
  •  棕榈科(Palmae或Arecaceae)属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
     棕榈干腐病又名枯萎病、烂心病、腐烂病,是棕榈常见病虫害。棕榈树既是观赏树种又是经济树种,因干腐病的发生,常造成枯萎死亡。

      症状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若在棕榈干梢部位,其幼嫩组织腐烂,则更为严重。在枯死的叶柄基部和烂叶上,常见到许多白色菌丝体。当地上部分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全部枯死。病原为拟青霉菌。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株上过冬。每年5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逐渐增多,7至8月为发病盛期,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对小树和大树均有危害。棕榈树遭受冻伤或剥棕太多,树势衰弱易发病。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后剥棕为宜。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或刮除病斑后涂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喷药时间,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每10至15天一次,连续喷3次。

    相关链接:
    马铃薯干腐病
    【症状特点】主要侵害块茎。染病块茎长白色至灰白色绒状物(病菌子实体),内部薯肉则呈灰褐色至深褐色病变,有的出现空心,空腔内充满菌丝体,严重时整个块茎僵缩或呈干腐状,不能食用。

  •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及深蓝镰孢菌〔F.coeruleum(Lib.)Sacc.〕。病菌均以菌丝体及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雨水溅射而传播,从伤口或芽眼侵入致病。本病在田间可染病,外观症状不表现或不明显,贮藏期或贮运销售过程中通过接触传染陆续显现症状。贮藏或贮运时通风条件差,或伤口多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不详。

  • 【防治方法】(1)生长后期和收获前抓好水分管理,雨后尤应及时清沟排渍降湿,收获时尽量减少伤口,可减轻贮运期块茎发病。(2)选晴天收获,收获后摊晒数天,贮运时轻拿轻运,尽量减少伤口,并剔除可疑块茎后才装运或入窖。(3)入窖前做好窖内清洁消毒工作,入窖后做好温(1~4℃)湿调控,保持通风干燥。定时检查,剔除病烂薯。

棕榈
WWW.zhiwuw.com

花事推荐

热点排行

热门标签

导航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