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文化 > 花卉美学 >

牡丹——国色天香花中王

来源:那花园
】 2013-10-24 19:46
[摘要]百花丛中,牡丹居群芳之首,历来深受人们喜爱。

牡丹——国色天香花中王

   牡丹以红色为上,虽结子而种繁成株慢,多用分株繁殖,故得此名。牡丹春季开白花,果实成熟时为赤色,肉白皮丹,故又名百两金。还因其花似芍药而枝干为木质,亦名木芍药。别名花王、鹿韭、富贵花、洛阳花等。系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

  牡丹根系发达,粗而长。株高1~3米,枝多挺生,茎脆易折。叶大,互生,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具长柄。花单生于枝顶,花形硕大,直径10~30厘米,有单瓣、重瓣、千瓣等类;花色有黄、白、红、紫、绿及复色等,鲜有黑色。蓇葖果,外被黄褐色短柔毛;种子黑褐色。牡丹名品很多,以“姚黄”、“魏紫”、“二乔”为最。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以河南洛阳、安徽毫州、山东曹州(今荷泽)所产最为有名,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辛亥革命前几千年,牡丹一直被视为我国国花,但始终没有正式定名。20世纪90年代初,在由《大众花卉》发起的国花评选活动中,牡丹位居前列,但国家决策机构一致没有正式表态。有人预言,未来的中国国花将可能是“一国两花”,即有梅花,牡丹同任国花。

  百花丛中,牡丹居群芳之首,历来深受人们喜爱。《黄帝内经·素问》引述:“清明次五日,牡丹华。”《草本》记载:“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花品中牡丹为第一。”考诸历史,真正使牡丹名扬天下的应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刘禹锡。李白在《清平调》三首中唱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这里明写牡丹的色艳香浓,暗喻杨贵妃的美貌,把牡丹和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使之相互彰显。末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之句,更将牡丹、佳人和君王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牡丹的身价。这之后刘禹锡承其滥觞,把牡丹尊为“国色”。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者,一国之中容貌最娇美的女子也,意指牡丹为全国最美的花。“国色”还有一说,一次唐玄宗在宫内赏牡丹时,问画师程修已说,“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程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也!”自此,后人遂称牡丹为“国色天香”,演绎发展这一说法有功的是明代文人冯琦,他的“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之句,进一步确定了牡丹“国色天香花中王”的地位,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牡丹丰富多彩的花色,在历代文人笔下有栩栩如生的描述,读之令人心醉,如状写红牡丹,王维有脍炙人口的五绝:“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白居易有妇孺皆诵的七言:“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落,夜惜衰红把火看。”吟唱黄牡丹和紫牡丹的,有韩琮的“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囊”;李益的“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描绘白牡丹的有吴融的“天生洁白宜清净,何必殷红映洞房”之句,以及韦庄的七绝:“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此诗通篇不着“花”字,也不见一个“白”字,但以人喻花,扬花抑人,将白牡丹和月亮的银辉融为一体,设喻新奇,形象鲜明。黑牡丹和绿牡丹是罕见的珍奇品种,感谢诗人也让我们一睹芳容。明人程光贞对《黑牡丹》的描绘是:“春烟笼宝墨,入夜看来难。恐奏清平调,杨妃砚滴干。”此诗妙在第二句“入夜看来难”,既描写了花色之黑重,又表现了观赏者对黑牡丹把玩再三的况味。咏绿牡丹的佳句出自明人侯几道之手,诗云:“别翻新谱洛阳明,疑是花残千叶盈。萼下闾门还授色,珠来金谷好停声。”诗中“千叶”是牡丹谱中的专用词语,指重瓣花型。“闾门”指战国时魏国美女闾娵;“珠”指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绿珠。因闾娵生于魏国,而牡丹以魏紫为贵,又绿珠名字带一“绿”字,故以此二者比喻绿牡丹。全诗不从自然的色彩上写绿,而从有关典故中突出其绿,手法新颖,令人称奇。

  牡丹花丰腴饱满,富丽堂皇,素有“富贵花”之称。现在艮间诸多富贵的命题,多以牡丹达意。如“富贵长春”,绘牡丹与常春花的纹图;“荣华富贵”,绘牡丹和荚蓉花的纹图。“长命富贵”,绘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据说唐代富贵之家都种牡丹,赏牡丹、爱牡丹,平民百姓亦喜欢大红大紫的牡丹。诗人裴士淹“长安少年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之句,王毂“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之章,就活画出了当年长安万人空巷,争看、争买牡丹的盛况。另外,牡丹还象征漂亮的女子,代表爱情。翻开一些古典小说,可见很多作者都爱形容漂亮女子貌似牡丹,甚至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俗语。著名作家汤显祖更把他的爱情悲剧命名《牡丹亭》,人花合写,千古留名。

  牡丹“天香”之名,为世人所共识。晚唐诗人皮日休赞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依当时的理解,这“人间”当指神州大地,意即牡丹之香中华第一。而到晚清时诗人丘逢甲写道:“东来花种满西园·谁来乘槎客细论?从此全球作香国,五州花拜一王尊。”显然,这时西方国家的花园里,也栽植着中国传过去的牡丹,牡丹之香,已是世界无双了。白居易除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之句,极力讴歌牡丹之艳外,还撰诗盛赞其香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焰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蟠桃红不香。宿霞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其实,欣赏牡丹只关心其表面的艳和香是不够的,更要看到它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现代著名学者、佛学家赵朴初先生住院时看到友人送来的牡丹,曾写诗抒发个人的感受道:“正是一年将尽夜,不期病室现三春。感君巧夺天下手,为我争来粉黛新。”现代诗人乔羽的电影插曲《牡丹之歌》更是名噪一时,既形象地写出了“花国绝色”的精神品质,也表达了人们对“天外奇香”的热爱之情。歌词是:“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奇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歌词对牡丹的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无不实之处,应该说是非常公允的。

  牡丹春季开花,与荷花、菊花、梅花并称四季花,有无数风流雅事广为流传。一是苏东坡醉酒后头戴牡丹惹笑的趣事。据说苏轼在杭州为官时,虽年过五十,仍秉性风流,行为放荡。一次醉酒时,他信手把牡丹花插在头上,引来无数平民百姓观看。对此他不觉难为情,反而倚老卖老,随口吟诗赞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扶归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中说老人戴花难为情的不是老人,而是牡丹,活脱脱地表现了诗人的放荡不羁,说明他人老而心境乐观豁达。换一个角度,也可看做是他对官场的戏谑。二是纪昀的牡丹绝对。纪昀童年求学时,先生为试他的文才,曾出一上联:“盲人看牡丹,心中富贵”。纪昀不假思索应声而对:“哑巴念左传,腹内春秋”。三是周总理指示抢救牡丹。1959年周恩来总理去洛阳视察,闻牡丹前景堪忧,感叹道:牡丹是我国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

  人们欣赏牡丹,大都言其实国色天香,大富大贵,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牡丹“不独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何以见得呢?有一传说为证。据说唐朝某年腊月,女皇武则天喝醉了酒,竟下诏令百花齐放,以助酒兴。诏令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和风催。”其时总管花事的百花仙子不在洞府,众花仙慑于武后权威,皆违背时令一齐开放,惟独牡丹不屈于皇威,纹丝不动。武后一气之下,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哪知牡丹谪居洛阳后欣然落户,马上昂首怒放。武后闻讯后更是怒火冲天,下令用大火烧死洛阳牡丹。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牡丹不仅未被烧死,劫后反而开得更加娇艳,灿若云霞,因此后人赞之为“焦骨牡丹”、“枯枝牡丹”。清人丘逢甲对此有诗咏到:“何事天香欲吐难?百花方奉武皇欢。洛阳一贬名尤重,不媚金轮独牡丹。”无独有偶,现代也有枯枝牡丹开花的奇事。那是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时,江苏盐城六仓一株枯枝牡丹竟然应时两度开花;1972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时,此枯枝牡丹又在隆冬季节开放,真可谓国有福祉,花兆吉祥也。

  武则天怒贬牡丹,自然不是真事;枯枝牡丹国庆开放,也毕竟是偶然。这些奇闻逸事能长久地流传开来,说明人们欣赏牡丹时不单注重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要借花宣扬正气,表达忧国忧民之思。白居易在《花市》中,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样充满血泪的诗句,道出了富人和穷人的尖锐对立,爱恨多么鲜明!明人俞大猷的《咏牡丹》诗,不重其“国色天香”,特识其“丹心一片”,诗云:“闭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犹抱更谁知。”作者为抗倭名将,此诗借赏牡丹花表达了他丹心报国的情怀,令人感动。近代诗人钱来苏咏牡丹诗云:“昔人艳说牡丹洲,今日花空水自流。剩有残山供涕泪,更无嘉卉足淹留……”在这里,牡丹不以“国色天香”取悦于人,而是以当时反动统治者消极抗日、荼毒生灵的见证人身份出现,讽刺之意溢于字里行间。郭沫若先生在其诗集《百花齐放》中,更是以牡丹作为首篇,热情地歌颂它谦逊自律的高贵品质。诗云:“我们不是什么‘花中之王,,也不要说什么‘国色天香’;只多谢园艺家们的细心培养,使我们长出碧叶千张,比花还强。”郭老吟咏牡丹不偏爱花朵雍容华贵,而专注于平常的绿叶,这说明爱花不应一味欣赏其外表的美丽,而应该更爱其生命的实质,内在的魅力,花不应分贵贱,叶也应受到青睐。

  相关阅读:

  牡丹的寓意与品格

  倾城千古自流芳——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