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园艺天地 > 盆景制作 >

关于丛林盆景的创作过程

来源:不详
】 2006-05-06 19:12
[摘要]当前我国丛林盆景制作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幽林曲》(赵庆泉先生作),主题鲜明,选材得体,布局完整,意境幽深,耐人寻味,发人情思,堪称佳作,值得学习。但也出现不少作品———不讲主题思想,选材不究,布局平列,构图杂乱,透视失调,缺

  当前我国丛林盆景制作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幽林曲》(赵庆泉先生作),主题鲜明,选材得体,布局完整,意境幽深,耐人寻味,发人情思,堪称佳作,值得学习。但也出现不少作品———不讲主题思想,选材不究,布局平列,构图杂乱,透视失调,缺少整体美感。其制作工序多数是手中备材不足,因材造景,因景命名,也有人认为丛林盆景的制作“凡不能单独成形之材都可以凑合、搭配而成为佳作”、“也可在短期内完成”、“造型要求也不高”……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用单体盆栽的选材标准和“造型要求”来衡度今天的丛林盆景制作,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

  我认为现代丛林盆景的创作过程,应该是在提高作者艺术思想境界的基础上,立意为先,依题选材,按意布景,多途培育,方能达到二神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提高作者艺术思想境界:首先,是对盆景艺术造型的目的、要求进行反复认识和提高,我们在《论盆景艺术造型》中都作了阐述,其中:1.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2.盆景造型应该是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为目的;3.一切造型技艺要为“创意”、“达意”服务,这三条最为重要。因此丛林盆景的创作,要求作者深入生活,师法自然,不搞固定模式。艺术加工要以表现自然神韵为己任,但也不主张一味模仿自然、搞摄影翻版,成为“大自然”的“缩影”和“再现”,而要深入自然内部,取其精髓,受其神韵,取其气势,溶以人情,进行提炼、概括和艺术加工,融二神于一体,并反映在“非柳之柳”、“非松柏之松柏”中。它们乍看远离自然之表象,而深入自然之本质,如河南柽柳盆景《松柏丛林》,就是对柽柳的艺术再创造,是真正表现自然,对自然的艺术再现。这群柽柳在这里表现的不是那柔情似水的娇态,而是极具松柏本性的雄姿。这就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是可转换的辩证关系,扩大视域,丰富主题思想,以提高创作素养

  二、立意为先:盆景造型途径有二:一为胸有丘壑,因材制宜,因材造景,因景命名;一为立意为先,依题选材,按意布景,造景抒情,以形传神,无论前者、后者,均以“立意为先”。只有作者深入生活,才能胸有丘壑、腹满泉林,才能运用自如地选择题材、确立主题。大自然景象万千,我们立意既可对真实生活、风景名胜作具象的描绘,也可追求神似、高于自然作抽象表达。只要我们深入自然、观察自然、理解自然,就会使我们的激情满怀,如春潮涌现,信手拈来都是好“题”。如欲表现同种树合植,具有特色群体美的有“松岭涛声”、“柳荫清趣”、“枫林晚眺”、“竹海高风”;表现多种树组合的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以常绿树合植的有“常春之路”,以颂扬改革开放;以枫、榉、黄栌合栽的“万山红遍”用来高歌建国成就。写意题材更为广泛,“触景生情、因情创意”或“有感于衷,寓情于题”皆能借题发挥,立意抒情。如山峦丛林高耸雄劲,可唱“雷锋之歌”;溪涧丛林雅静幽深,可谱“知音”之曲;神农架原始森林,神秘莫测,可作“野人不知何处去”;村落丛林小景,恬美可亲,可作“林荫深处是我家”。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时而作的则有歌颂建国40周年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欢庆香港回归的《海风吹拂五千年》,歌颂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已渡玉门关》,防止荒漠化的《绿色的呼唤》。至若选用诗情  画意、溶以人情之主题,则更不胜枚举。总之,立意为先,明确主题,有的放矢,按意布景———能迅速提高创作质量,是改进丛林盆景制作过程的头道难关,能艰苦过好这一关,其余就迎刃而解了。它与因材造景,因景命题有着根本不同。因景命名是“马后炮”,不能反映创作过程,不能促进选材、布局、造型技艺的提高,不能探求意境美的表达,只能在已成定局的作品上“美化”、“助兴”,如果命题确切、名实相符,尚可“锦上添花”。有的命题,信口开河,张冠李戴,反而丑化盆景题名。难怪有人呼吁“无名胜有名”,有人把立意、意境和命名混为一谈,有人将能表达“力挽狂澜”之树桩题名“借尸还魂”,令人毛骨悚然。若能遵循立意为先的创作道路,有谁会选择这个可怕的主题呢?盆景立意在于真心诚意、朴实无华的反映生活,反对曲扭自然、虚构词藻、名实不符的描绘。若能立意为先,则必小心翼翼依题选材,按意布景……若因景命名,则木已成舟,大势已定,又有何主题可达?有何意境可推敲呢?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