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百科 > 植物常识 >

植物呼吸作用的调节方式介绍

来源:未知
】 2012-06-17 01:16
[摘要]呼吸作用是这样一个过程:农药等。 代谢的调节主要包括基因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一切代谢都受酶催化,而酶合成则是基因的一种表达,也受基因的控制,因此代谢进行也是基因的一种表达,是基因通过酶合成的调控来完成。但在一个(如呼吸之类)多酶体系组成的


  呼吸作用是这样一个过程:农药等。
  代谢的调节主要包括基因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一切代谢都受酶催化,而酶合成则是基因的一种表达,也受基因的控制,因此代谢进行也是基因的一种表达,是基因通过酶合成的调控来完成。但在一个(如呼吸之类)多酶体系组成的代谢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酶都起同样重要的作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酶在整个代谢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其活性大小控制着整个代谢的速度和快慢。下面介绍呼吸作用的几种调节方式。
  
  一、氧气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巴斯德效应是指分子氧对酒精发酵的抑制现象,巴斯德早就观察到氧有抑制酒精发酵的现象,即在低氧浓度下,有利于酵母的发酵;而高氧浓度则抑制发酵,也就是说氧能抑制酒精发酵,以后在植物组织中也发现有这种现象。对这种效应的解释,正说明糖酵解的调节机理。糖酵解的主要调节酶是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有氧时,丙酮酸→TCAC,促进TCAC,而TCAC活性上升时产生的ATP和柠檬酸也就多了,这两种物质都是上述二酶的负效应剂,所以使发酵受到抑制:
  (1)由果糖磷酸激酶,一种调节酶,催化的反应G-6-P→F-2-P,活性受ATP或柠檬酸控制。当ATP或柠檬酸多时,活性受抑制,ADP或AMP多时,活性上升。
  (2)醛缩酶,催化的反应F-2-P?葑3-Pi甘油醛,可逆。
  (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过程:经3-Pi甘油醛脱氢酶催化,先脱氢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此酶是含HS的酶,即以HS-为重要功能基团。其作用方式是酶先加在3-Pi甘油醛的功能羰基上,在亚基上结合的NAP+从加合产物中移去2H,产生一个高能硫酯键S∽CO3接着磷酸根在硫酯键上置换此酶。反应所产生形成的3-Pi甘油酸分子中连接了一个“高能”磷酸键,可在下步反应中断裂形成ATP,它是EMP途径中形成ATP的第一个反应。
  (4)烯醇化酶催化反应磷酸甘油酸→烯醇式-2-磷酸丙酮酸,后者也是一个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在其后的反应中形成ATP,这是EMP途径中第二个形成ATP的反应。
  
  二、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是多方面的。NADH是主要负效应物,NADH水平过高,会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多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等的活性。ATP对柠檬酸合成酶和苹果酸脱氢酶起抑制作用。根据质量作用原理,产物(如乙酰CoA、琥珀酰CoA和草酰乙酸)的浓度过高时也会抑制各自相关酶的活性。调节的关键步骤其作用是使EMP途径产生的丙酮酸脱羧和脱氢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可见,ADP与ATP对TCAC有调节作用,NAD+与NADH也存在。
  下面具体说说关键步骤:丙酮酸通过TCAC彻底氧化,分两个阶段进行,脱羧、脱氢,产生二氧化碳、4NADH、FADH2.氢受体(NADH、FADH2)经呼吸电子传递链,最终把电子交给氧,形成水。脱羧过程:丙酮酸→乙酰CoA,异柠檬酸→α-Kg,α-Kg→琥珀酰CoA。脱氢过程:琥珀酸→延胡羧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三、乙醛酸循环(GAC)
  
  1.GAC途径:关键酶有两种
  (1)异柠檬酸裂解酶(异柠檬酸酶)
  (2)苹果酸合成酶(对乙醛酸绝对专一)
  此途径中其他酶与TCAC循环中的完全相同。
  2.HMP的调节
  主要受NADP+与NADPH和ATP的调节。
  调节酶6-Pi-C脱氢酶
  正效应剂:NADP+
  负效应剂:NADPH和ATP
  NADPH/NADP
  ATP的调节:ATP是G-6-Pi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因为当ATP多,G-6-P更多进入EMP;少时,主要进入HMP。
  
  其它的调节方式:
  1.能荷的调节:细胞中贮存能量的化合物主要是腺苷酸类化合物,如AMP、ADP与ATP。腺苷酸中的ATP+ADP+AMP在细胞中的总量是一定的,但是它们之间的比例却变化很大。ADP含有的能量是ATP的1/2,能荷就是表示这种腺苷酸酸能量水平的一个指标。
  能荷(%)=+1/2/++
  通常细胞的能荷保持80%的状态,能荷很低时,促进ATP合成减慢ATP利用,将能荷水平提高;反之,将能荷降低下来。
  2.NADH/NAD+比对代谢的调节
  细胞中NADH和NAD+常以一定的比例存在,比值增高,促使糖酵解的进行,比值下降,使发酵过程减慢。
  
  参考文献:
  [1]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余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