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百科 > 植物常识 >

植物界的分门别类与植物系统的建立

来源:那花园
】 2013-01-28 11:27
[摘要]植物系统的建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步骤。

  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入手。

  人类对植物界的研究和认识,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在欧洲,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的本草学家(herbalist)和植物学家(botanist)如提奥弗拉斯(TheoPhrastus,371—286 BC) 等,便开始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长习性,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在我国古代也不乏这方页的学者和著作,其中以明代的李时珍(1518—1593)和清代的吴其稽(1789—— 1847)最著称李珍所编《本草纲目》,将所收集的千余种植物分成草、谷、菜、果和木等五部,和山革,芳草等三十类。吴其稽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将植物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 草、群芳、果和木等十二类。所有这些分类方法,都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仅就一二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此种分类法,称为人为的分类系(artificial system)。与此相反,自然分类系统(natural system)则应利用现代自然科学 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和植物生态学等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人们为了建立这样的系统,作了长期不懈的努 力,使其渐臻完善。但直至目前,人们尚未能提出一个完全反映客观规律的植物系统。

  植物系统的建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步骤。首先需将性质相近的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寻 找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亲缘关系),再根据其关系的密切程度,加以排列,这样就可以从 系统中看出整个植物界,或是某一门类植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分门别类工作有粗有细,这与我们所考查的范围有关。就整个植物界而言,人们通常将其 分为16个门,它们是:

  裸藻门(Euglen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轮藻门(Char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 甲藻门(PyrroPhyta); 褐藻门(PhaeoPhyta); 红藻门(BhodoPhyta); 蓝藻门(Cyanophyta); 细菌门(Bacteriophyta); 粘菌门(Myxomycophyta); 真菌门(EumycoPhyta); 地衣门(Lichens);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蕨类植物门(Pterldophyta);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

  各门植物之间,又有亲疏远近之分。因此,又可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分成若干类。例如,从藻门到蓝藻门,这8门植物又统称为藻类(algae)。其共同特征为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这种植物体称为叶状体(thallus)。它们大多数为水生,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属于自养 植物。细菌门、粘菌门和真菌门又合称为菌类(Fungi)。其形态特征与藻类相似,但不具光合 作用色素,大多营寄生或腐生生活,是异养植物。藻类和菌类是植物界中出现较早,但又是比 较低级的类型,所以合称为低等植物。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藻类又称为绿色低等植物,菌类称为非路绿色低等植物。地衣门是藻类和菌类的共生体,叶属于低等植物的范围。

  相关阅读:

  植物界的四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