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文化 > 花卉美学 >

《诗经》中的植物——萱草

来源:那花园
】 2014-03-24 12:37
[摘要]萱草在我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

《诗经》中的植物——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卫风.伯兮》

  萱草又名忘忧草,这首诗里用“焉得谖草”描绘身陷相思的愁苦之情。为什么它能使人忘忧?没人知道。后来据说已婚妇女佩带或服食萱草可一举得男,因此它又得名“宜男草”。用萱草来比喻母亲,这是近代才有的含义。

  先秦到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是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一点相思,爱而不能相见,只能背靠着秋树,对着空落的天空喃喃倾诉,长久之间,竟生出爱的病症来,这是古来痴情的样子,无论是应对古代的伦常戒律,还是今时欲望浮泛的道德影子,这种情态总会让人感动,因为爱着的人总比无爱的人要来的幸福,痴情的人总要比在爱里飘忽不定的人来的更为安然。

  《诗经》里的谖草,指的便是萱草,朱子注的诗经里,解“谖”为忘忧之意,所以萱草又有忘忧草的美名。爱,却又没有办法和爱人相见,而生的琐碎还要继续,为了心态放的平和,只有忘忧才能做到,这可能是朱子的意思了吧。不管对错,这都是我的猜测。然而,我却爱着萱草,喜欢它丛生的剑叶和奔放的花,有雪青的,鹅黄的,愤红的……不是单纯的颜色使我产生联想,而是从中看出几千年的爱浮在阳光和烟尘中间,让人想起人心上背负的忧郁和一点痴迷的坚定的目光。这是很周全的爱的样子。

  在1907年五月,美国维吉尼亚的安娜乔薇斯,在其母亲的逝世追悼会中,献上一束康乃馨象徵母亲花之前,萱草早已是中国的母亲花。在一些特殊的时间里,给母亲献上一束花,在旧日中国并不是通行民间的习俗,但是,懂得母亲,并将自然之坚韧、柔和宽博连接于神圣的母性,在中国的厚重文化里早已经有了记述。在今日信息一体化的世界里,在母亲节给深爱的母亲献一束康乃馨,似乎是个温暖的表达,却很少有人懂得献上一束萱草,从历史的传承中,按照一个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的自信,来让这份爱更符合中国千年文化的特质。

  然而,萱草,难道不是爱之花么,相思之爱,亲子之爱,萱草都是爱的使者。

植物属性:

《诗经》中的植物——萱草

  中文学名:萱草

  拉丁学名:Hemerocallis fulva (L.) L.

  别 称:黄花菜,金针菜、鹿葱、川草花、忘郁、丹棘等

  植物形态:叶基生、宽线形、对排成两列,宽2-3cm,长可达50cm以上,背面有龙骨突起,嫩绿色。花葶细长坚挺,高约60-100cm,花6-10朵,呈顶生聚伞花序。初夏清晨开花,颜色以橘黄色为主,有时可见紫红色,花大,漏斗形,内部颜色较深,直径10cm左右,花被裂片长圆形,下部合成花被筒,上部开展而反卷,边缘波状,桔红色。花期6月上旬-7月中旬,每花仅放一天。蒴果,背裂,内有亮黑色种子数粒。

  萱草在我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相关阅读:

  《诗经》中的植物——木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