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界新闻 > 行业新闻 >

盘点2005规划设计十大热点

来源:
】 2011-06-21 21:40
[摘要]作为行业的“龙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界在2005年经历了太多欣喜与感慨、批判与赞美,在诱惑与责任中艰难抉择。2005年转眼即将逝去,这一年规划设计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什么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业界十位资深设计师,在观点碰撞的火花中,探寻他们眼中的2

  作为行业的“龙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界在2005年经历了太多欣喜与感慨、批判与赞美,在诱惑与责任中艰难抉择。2005年转眼即将逝去,这一年规划设计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什么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业界十位资深设计师,在观点碰撞的火花中,探寻他们眼中的2005。

  1 行业边界扩大成共识

  没有哪个行业是先划好“圈圈”,而后开始启动的,行业总是在动态中发展,行业的边界也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调整。曾经一度激烈的名称之辩折射出古老的园林行业驶上高速发展通道时所遇到的困惑。

  EDSA(亚洲)总裁兼首席设计师陈跃中认为,2005年业界的一大突破就在于:不管哪个阵营的人都意识到园林行业的范围扩大了,从业者不仅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的建设领域能有出色表现,在以整体性规划为特点的现代景观方面也能有所建树。

  作为“大景观”理念的倡导者,陈跃中认为,景观设计须从项目的总体布局入手,按照生态和景观的原则合理布局建筑及附属设施。他提倡在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尚未布局的情况下,由景观设计师来做总体规划,对建筑、道路、桥梁、河流和湖泊等进行系统布局。这样就能有效促成“规划——建筑——园林”的一体化考虑,有利于城市空间的整体营建。

  “将有争议的问题暂放一边,把重心放在做事上,要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更有意义。无论称之为传统园林还是现代景观,我们的事业是相同的。”陈跃中道出了业界人士的心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风景所所长贾建中认为,园林集科学与艺术、工程设计与文化于一体。园林设计界应站在城市建设的角度,用更宽的视野研究城市园林和园林城市的问题。运用生态学、园林学、社会学以及工程科学理论,统筹规划风景、自然生态与文化保护等问题。我们现在开展的大地景物规划致力于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如风景区或一座城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景观学院系主任刘滨谊指出,大尺度的景观规划在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必将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景观规划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2005年就涌现了相当一批与城市区域发展相配套的景观规划。

  2 理性应对“洋”挑战

  12月16日,美国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中国大陆总部落户上海。其全球总裁乔布朗发表声明说:“上海世博会使任何一家全球性的规划设计公司都不想坐视错过。”这几乎可以看成是所有希望在中国园林市场上显露锋芒的境外设计公司的宣言。然而,面对新一轮的“洋”挑战,本土设计单位却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紧张和不安,与前几年相比,多了几分理性和从容。

  上海是境外设计公司抢滩中国市场的重要阵地。上海市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认为,2005年之前,真正一流、优秀的境外园林设计公司进入中国的并不多,很多是打着“境外设计公司”旗号的“假洋鬼子”,真正干活的还是中国设计师。地理差异、文化隔阂和运作方式过于专业是不少境外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时遇到的三大阻力,而这也正是本土设计单位的三大优势。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园林所所长胡洁在美国SASAKI设计事务所从事了8年景观与规划工作。2年前他回到中国,开始投身国内的园林建设事业。胡洁对记者说:“我们十分欢迎国外一流的景观设计公司进入中国,他们先进的创意和理念对我们来说即使挑战,也是机会。向对手学习,在竞争中前进,中国的园林设计师才能成长得更快,走得更稳。”

  “洋”设计的消费市场也有微妙变化,国内一些敏感的开发商和设计师已经捕捉到了民众对本土文化回归的渴望。深圳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今年下半年刚完成一个带有浓郁岭南园林特色的沙头角中英街景观改造和世帆赛景观工程。北林苑院长兼总景园师何窻认为,崇洋是一种社会心理。对于西方的生活,国人可能有着莫名的向往。然而,本土原创文化仍会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崇洋可以一时,但不可一世。”何窻对这一点坚信不移。

  3 点评湿地项目热

  今年5月,建设部公布了9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时隔一月,建设部再次重磅出击,颁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福建、广东两省相继展开了对城市规划区内湿地资源的全面普查工作。湿地公园成为园林设计单位角逐的热门项目。但从一开始,设计界就存在理性的声音,表现出了强烈的自律、自醒意识。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端木歧认为,在一些不具备自然湿地条件的地区做人工湿地公园,从宣传环保意识的角度来说有可取之处。但如果希望通过人工湿地来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则不太现实。而且,人工湿地究竟是保护生态还是浪费水资源,由于缺乏科学依据,现在还难下定论。

  贾建中认为,建立城市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是两种重要的湿地保护方式。目前,不少城市周围有大面积的原生态湿地,设计单位在注意保护核心区的同时,应该尽力展示湿地价值,向市民开展宣传和科普活动。

  朱祥明更尖锐地指出,不少湿地项目只是一股无理性的跟风炒作,所谓“湿地”也就是挖一片水塘、栽些水生植物而已。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如果不得到有效地纠正,最终会将湿地项目导向继“喷泉风”、“假山风”、“广场风”之后的又一误区,与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4 深刻剖析成功作品

  “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牎”园林建设量一直居高不下,却难看到成功的园林作品,为什么?2005年,一批批有责任感的园林设计师在火爆的行情下,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他们从繁重的设计事务中抽身出来,通过沙龙、研讨会、校园交流等形式,唤起业界的反思。2005年11月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举办的一场学术沙龙中,到场的设计师们就这一主题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

  采访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师王向荣告诉记者,中国的设计师水平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其设计地位还没有确立,设计师对项目的控制力还非常有限,这是难出成功作品的原因之一。“一个好的项目委托方意味着他能在政策、时间、理念等方面给设计师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这对设计师是个机遇。”王向荣认为,一方面设计师本身还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社会对园林行业在重视的基础上,认识度还有待加深。

  在胡洁看来,仅仅靠个别特别出色的园林设计师,而没有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团队作支撑同样难以出成功作品。所谓团队,既包括设计团队,也包括工程团队、产品供应商团队、维护管理团队。因为,是否有成功的作品考验着这个行业整体水平的高低。

  5 材料环节渐受重视

  今年8月,北京园林学会组织60多位园林设计师到北京海淀组培室、植物园以及玉渊潭公园了解当时正在流行的植物新品种。这是整个设计界关注材料环节的一个缩影。2005年,设计师对材料的关注已更多地从被动转向主动,科学合理地运用材料已经成为设计师必须练就的基本技能之一。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院长包满珠教授认为,重视材料环节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设计师对软质材料和硬质材料合理搭配。例如在做广场项目时,不再一味地搞硬质铺装,而应根据广场的功能类型来调整植物的种植比例。

  端木歧说,为提高设计水平,目前园林设计师开始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与景观材料商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使各种新技术、新材料能够及时得以应用。他认为,我国园林行业的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为畅通信息渠道,相关部门和组织有必要建立一个集设计、施工、养护、材料各环节于一体的行业平台,整合行业力量。

  6 实用、经济、美观并行

  “几十年不落后,拿出来的东西能让人眼睛一亮”,这是不少项目委托方对设计单位提出的要求。业内人士已逐渐认识到迎合甲方、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做法所产生的弊病。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趋势下,实用、经济、美观成为衡量设计水平高低的三大标准。

  朱祥明认为,设计师应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场地的实际情况、历史文化的特色、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这一城市或地区的园林。这样的项目或许一时并不起眼,但由于它的定位准确、造价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功能和景观上的需求,一定能够获得使用者的喜爱是真正的精品。忽视城市整体的协调性而建设所谓的“亮点工程”,并不能改变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

  陈跃中认为,设计不能光考虑美学上的东西,应该对场地规划、土地资源、水处理等综合因素全面关注。随着环境科学与设计领域结合的日益紧密,后者在整体环境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7 地域特征渐受关注

  “特色缺失”、“拷贝景观”是当今设计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何窻说,这是因为项目太多、时间太短,一些设计师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益,往往只凭经验设计。随着整体设计水平的逐年提高,今年,设计师对于项目地域特征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王向荣认为,一些相当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可能只存在于设计师的大脑,却不应在土地上去实现。设计是属于地块的,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延续区域的自然特征。因此,设计师应该在场地上设计。

  植物也是地域特征的指示性元素之一。对此,包满珠提出,由于南北方的植物选择空间不同,用植物来突显城市特色难度也不同。尽管大色带的设计还时有出现,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尊重乡土植物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也认识到物种的特色与物种的多样性是统一而非冲突的。

  8 业界期待资格认证

  去年12月,“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一个新职业。消息伊始,给业界人士带来了不小震动。然而,一年过去了,由于职业标准迟迟未确定,至今国内也没有一名持证上岗的景观设计师。在园林市场火爆、园林从业人员激增的情况下,两种资格认证渠道的不通畅对设计队伍的负面影响深为业界所苦恼。

  朱祥明认为,中国没有园林设计师的考量标准。园林设计市场的空前“火爆”,造成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现状。不少设计师是“半道改嫁”而来的,“园林设计大师”也可以是自封的!专业训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设计水平。即使有些是科班出身的,基础知识也够不扎实。因此他迫切呼吁加快景观设计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步伐,以提高设计师的整体水准。

  端木歧则认为,由于个人执业注册资格制度的缺乏,国内的设计师想进入国际市场,非常困难;而国外设计师想进入中国市场,却根本没有门槛。在国际市场日趋接轨的形势下,这种不对等必将影响到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近年来俞孔坚一直在为资格认证体系的建立而奔波,他建议建设部加紧确立个人执业注册资格制度,并把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景观设计师体系纳入到建设部注册体系中。

  贾建中指出,执业注册制度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建设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将有比较大的进展。他认为,国家实行单位设计资质认证制度已有几十年时间,而且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设计单位资质认证和个人执业注册认证并存的设计资质管理体制。因此,近年来新成立的园林设计单位如果没有单位设计资质,应该先到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单位设计资质。如果没有单位设计资质,只能有限制地承担规划设计项目。

  9 公众参与度扩大

  2005年,公众参与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发展。1月,浙江金华市体育公园和三江六岸沿江景观带规划请市民参评最佳规划方案;8月,上海浦东新区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拟建十万余平方米的张江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案;同在8月,广州2500名市民踊跃参加了该市市政园林局举办的35条河涌景观设计展览暨评选“市民最喜欢的十条河涌景观设计”活动。

  对此,俞孔坚认为,作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行业,城市与环境建设应该关怀民众,尽可能畅通渠道吸引公众参与,使设计师了解公众的生活方式和需要。贾建中在接受采访中也再三强调,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才是设计师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所在。“尽管就个体来说,公众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但就整体来说,公众对园林的认识已具备相当的水准,千万不要低估公众的欣赏水平。”贾建中说:“当代的园林事业是开放性的公共事业,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以广大群众的需要为己任的造福工程,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

  10 和谐自然成设计趋势

  2005年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进入实践阶段的一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列入六大和谐标志之一。2005年下半年,上海世博会绿化专项规划浮出水面,将战略目标锁定在“绿色世博、生态世博”。12月16日,城市景观生态学领域最高规格的研讨会“全国城市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

  刘滨谊认为,珍视自然、尊重自然是每个业内人士应有的基本观念。其次是环保,设计中要解决好污水排放、噪音吸收以及节约能源等问题。只有先将环保做好,才可以谈到作为更高层面的生态问题。和谐自然正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追求,也成为园林设计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一方面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操作手法。